半島聚焦|0時,最新截圖來了!別了,行程卡!上線1034天,終于不問來時路→
12月13日0時
“通信行程卡”服務正式下線
同時
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均宣布
用戶行程數據也將同步刪除
12日截圖
13日0時最新截圖
自2020年2月13日上線以來
行程卡已陪伴大家1034天
網友紛紛感慨
已截圖行程卡最后的樣子保存了,
三年,再見了。
感謝國家三年的保護,
希望早日恢復以前的狀態,
越來越好。
回顧“行程卡的一生”
2020年2月13日:
疫情防控初期,為了便于手機用戶不出家門、不多跑路,就能證明自己的行程,工信部組織中國信通院和三大運營商共同推出了防疫專用的公益性應用——“通信行程卡”。
2020年3月6日:
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聯合推出的“通信大數據行程卡”上線,為全國16億手機用戶免費提供查詢服務,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道路通行、出入境等方面提供科學精準的技術支撐。
用戶打開微信小程序“通信行程卡”,填寫手機號碼和驗證碼,就可獲取本人過去14天內停留4小時以上的到訪地行程證明;根據停留情況,獲得綠色或紅色的通行卡。
2022年7月8日:
微信訂閱號“通信行程卡”發布公告,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即日起 “通信行程卡”查詢結果的覆蓋時間范圍由“14天”調整為“7天”。短信、網頁、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通信行程卡” APP等查詢渠道同步進行應用版本更新。
網友告別“行程卡”
“有點小傷感”
“謝謝三年來的守護”
“終于見面不問來時路”
近三年的抗疫,
極大程度保障了全體人民的生命安全。
這些數據,
見證抗疫三年的中國表現——
評論:
“行程卡”成歷史,一個“流動的中國”回來了
陪伴了我們近3年的“行程卡”成為歷史,無需再出示,也不能被查驗?;蛟S現在很多人會默默打開行程卡,截圖后發個朋友圈留念,紀念一段過往的日子。曾經如影隨形的綁定關系,將“一卸兩寬”。生活中,再也沒有了綠色箭頭的指引,走不走、怎么走、去哪里,選擇權重新回歸每一個生命個體。
從2020年公眾熟悉“行程卡”,3年來,其記錄下每個人的行動軌跡,在與疫情的賽跑中,用大數據勾勒出一個活動范圍。
“一卡”在手,可以精準查詢個人國內和國際過去14天內的行程(今年7月8日調整為7天),一旦發現用戶曾經在風險地區逗留過,行程卡就會改變顏色。不僅幫助大家便捷地證明自己的行程,也能提高企業、社區、交通等機構的行程查驗效率。
在境外疫情快速擴散蔓延的嚴峻時刻,“行程卡”曾經幫助國內準確掌握入境人員的境外到訪地,實現病患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是加強境外疫情輸入風險防范的關鍵措施。
不少人也有過這樣的體會,一開始使用“行程卡”覺得麻煩,用久了,還覺得頗為方便。今年4月,工信部曾介紹,“通信行程卡”日均提供查詢服務1.6億次,為疫情背景下人民群眾日常出行和生產生活提供服務。
當然,任何措施和辦法都是階段性的。隨著奧密克戎變異株毒性的不斷弱化,我國的疫情防控形勢與任務也發生了變化?!靶率畻l”明確提出,非高風險區不得限制人員流動,不得停工、停產、停業。各地機場、高鐵、地鐵、高速公路也紛紛取消查驗核酸等限制性條件。
當流動成為整個社會經濟恢復的當務之急時,顯然“行程卡”也該適時退出歷史舞臺了。
也因此,適時取消“行程卡”,是貫徹落實中央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之舉,體現了科學、精準的防疫原則。
當然,“行程卡”可以消失在茫茫的數字長河,但也要做好相關的善后工作。比如3年運行,十幾億的用戶,一億多的日活,這里邊也積累了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如何后續處置,也是一個問題,有待有關各方拿出妥善的辦法來,確保用戶的數據安全。
相信隨著各地不再查驗、不能查驗“行程”,之前受到阻滯的各種資源要素,將會很快重新活躍起來,并形成澎湃激蕩之勢,一個“流動的中國”,就要回來了。
以后
靠自己
我們都要做好防護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大眾報業·半島新聞綜合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第一財經、中國新聞網、新京報、微博網友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