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車位2.2萬個!青島市全年建成71個公共停車場
半島全媒體記者 郭振亮
12月23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生動實踐”主題系列發布會,介紹了停車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進展情況。
今年以來,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依托全市工作體系,推行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抓住停車設施供需矛盾這個關鍵點,按照“2+5+4”布局有力推動停車設施建設攻堅,努力做好“增量”和“挖潛”兩篇文章。
“增量”就是加大停車設施建設力度,以優先解決老城區等重點區域停車難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分項施策,堅持“向地下要空間、向空中要效益”,“上天入地、見縫插針”建設公共停車場,破解停車設施建設用地難題,涌現多種建設新模式,全年建成公共停車場71個,新增泊位約2.2萬個,持續增加泊位供給。
“挖潛”就是創新推動停車資源共享,開拓思路,踔厲創新,逐步形成停車共享“新提升、新模式、新突破、新升級”,不斷健全全社會停車設施共享機制,全年完成300個機關事業單位共享停車場智慧化改造,完成244個酒店、商場、寫字樓等經營性停車場開放共享,完成28個住宅小區停車設施開放共享,持續釋放停車資源。
通過“增量”與“挖潛”并重的方式,有效增加停車設施供給,緩解供需矛盾,讓市民出行更加順心。
做好“五個加法”,多措并舉增建停車設施
1.實行“人防+停車”。系統利用人防空間,建設地下停車網絡。編制早期人防工程開發利用規劃,統籌人防平戰結合項目、早期人防設施改造利用項目,改建停車設施。例如,利用原龍山商業街人防工程改建公共停車場,可提供泊位256個,極大緩解青醫附院市南院區停車難問題。正在實施的中山商城和禹城路連接通道人防改建工程,建成將形成地下停車場“連點成片、連片成網”的格局,成為省內首個地下人防停車網。
2.實行“公園+停車”。探索利用公園地下空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例如,市南區六街口停車場充分利用街心口袋公園地下空間,建設井筒式智能機械立體停車庫,即在地下挖口“井”,把地面已成熟應用的電梯式智能化立體車庫“搬”到地下,在占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將原有50個泊位提升到200個泊位。西海岸新區經控大廈西側地下停車場,在僅僅4000平方米的公園地下建設三層智能立體停車庫,建成后可提供泊位240余個,地上恢復為城市公園。公園和停車結合的建設模式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一種重要方式。
3.實行“立交+停車”。充分利用基礎設施空間,創新開發地下交通“環”。按照“聚焦功能、綜合立體、集約節約、動靜結合”的思路,結合周邊大型醫院、商務辦公區停車缺口大的需求,設計海爾路-銀川路立交停車場項目。立交橋區地下設計停車泊位1673個,通過“井”字型地下環路快速連通,實現就醫車輛“全地下”通行及停放。同時在各個方向設置出入口與市政道路直接連通,并實現與軌道交通站點、醫院地下空間的無縫銜接。建成后將形成集地下環路、公共停車、地下人行及公共服務系統一體化的綜合交通中心。
4.實行“公建+停車”。規范利用公建空間,破解區域停車難題,在利用學校運動場等地下空間建設公共停車場方面積極破題。例如,西海岸新區太行山路小學利用學校地下空間建設停車場案例,新增操場地下停車泊位191個。項目采用學校地下空間單獨出讓的方式組織學校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滿足家長接送??啃枨蟮耐瑫r,還可對周邊居民錯時開放。膠州市結合行政中心辦公樓改建,建設全自動立體停車場,可提供泊位543個,為行政中心辦公及前來辦事市民提供便捷停車服務。
5.實行“邊角地+停車”??茖W利用邊角地空間,發展智能立體停車。積極利用城市邊角地塊建設立體停車設施,今年重點推進的60個公共停車場中,有20個利用小地塊建設智能立體停車設施。例如,嶗山區青嶺路停車場,在不足4000平方米閑置空地上建成了兩組停車樓,為周圍寫字樓提供500余個泊位,采用全自動智能停車設備,存取車輛不超過90秒,大大提升了停車效率。市北區海倫路小區、電業花園等老舊小區建成年代早,泊位配套均不足30%,海倫路停車場項目利用路邊不到1300平米的閑置空地,建成智慧機械立體停車樓,實現新增泊位184個,極大緩解周邊停車難題。
引領“四個創新”,持續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能
1.聚力停車共享“挖潛”,實現智能改造新提升。2021年,青島市已實現在全市范圍內具備條件的360余家機關事業單位停車場全部開放共享,釋放泊位約2萬個。今年,在鞏固共享成果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思路,創新方式方法,結合“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理念,對具備改造條件的300個機關事業單位共享停車場實施智慧化改造升級,改造后接入“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集成車場導航、信息查詢、車位預約等服務功能,實現了機關事業單位共享停車場“一網管理”,共享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大幅提升。
2.拓寬停車共享“廣度”,探索經營性停車場共享新模式。我們組織各區(市)下沉一線逐家洽談,鼓勵經營性停車場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開放模式。今年已完成244家商城、酒店、寫字樓等經營性停車場共享,共享停車場利用全天開放、錯時開放、分類包時等方式,靈活釋放停車資源,實現多元化共享,釋放泊位9萬余個。以李滄區維客星城商場停車場為例,推出包夜和包月優惠政策后,包月車輛已達400余輛,盤活近45%的閑置泊位,周邊居民停車難題得到緩解,同時周邊道路違停率明顯降低,道路通行效率提高15%以上。
3.拓展停車共享“深度”,實現小區停車共享新突破。我們積極開拓停車共享新思路,組織各區(市)統籌業主自持、小區公有、物業自管三類停車資源,大膽探索“政府引導、個人自愿、潮汐開放、有償共享”的小區共享停車模式。同時,創新助推“智慧物業”和“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互聯互通,努力為業主車位共享和市民使用車位搭建信息平臺。今年已完成28個試點小區開放共享,釋放泊位8700余個。
4.聚焦技術理念創新,助力停車共享服務新升級。堅持以“全市一個停車場”為管理目標,對路內、路外停車資源進行智能化改造,將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性停車場等停車資源,全部納入智慧管理服務平臺。目前,“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已搭建完成,接入各類停車泊位50余萬個。通過停車資源“一網共享”,實現城市停車數字化、可視化、平臺化管理,不斷推動停車有位、停車有序、停車有智,讓市民真正感受到智慧停、便利停、舒適停。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將持續發揚“嚴真細實快”的工作作風,把市委、市政府推進工作的決心化作我們攻堅克難的信心,以停車設施建設這個“小切口”入手,對三年攻堅民生實事堅決辦、及時辦、認真辦,切實帶來民生實惠,持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一是聚焦難點區域,全力推進建設。在停車設施建設方面,聚焦重點難點區域攻堅,深入一線狠抓落實,按照“具體化、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的要求,持續加快推進停車設施項目建設,繼續用好城市邊角土地資源,深入挖掘停車項目。
二是協同共建共治,全面推廣共享。在停車設施共享方面,繼續健全全社會停車設施共享機制,積極開展共享停車政策研究,發揮“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優勢,持續加大開放共享力度,擴大停車共享范圍,持續釋放停車資源。